2024年全球气温预测:超越1.5度温升的关键年份解析
trust 2025年3月6日 16:52:17 trustwallet钱包最新版本下载 35
城市碳排放现状
城市是碳排放的主要产生地,我国城市的碳排放量几乎占据了全国总量的七成,这一比重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这主要由于我国城市在供暖和智能化方面的水平较低,另外,工业领域能源消耗占比在40%到45%之间,在全球工业生产中,无论是能源使用还是碳排放,都相对较高。比如,一些北方的重工业城市,工厂众多,其碳排放量也相对较大。
能源体系重构的必要性
实现双碳目标,城市能源结构的调整十分关键。夏天,数据中心产生的多余热量被转换成冷气用于降温;冬天,这些热量又变成了区域供暖。智能化数字孪生技术平台的应用,让电力、热能、燃气和碳排放等多个市场能够协同工作,有效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和社会的整体效益。一些位于南方的城市,它们的数据处理中心已开始探索这种利用废热的方式。
低碳能源自给自足理念
理想的城市能源系统应追求低碳且自给自足。为了确保城市能源供应的稳定,必须减少能源的总消耗量,并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将电力系统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是目前最经济的减碳途径,同时也能充分满足城市的能源需求。以一些海岛城市为例,它们正逐步增加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发电中的比例。
储热的关键作用
在推进碳中和和构建低碳城市能源体系的过程中,储热技术扮演着关键角色,它还能对能源供应、网络、负荷以及储存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优化调整。目前,能源使用量较大,若能将增长幅度限制在1%到2%之间,对于实现碳排放最高点具有积极作用。我国能源消耗量大约是60亿吨标准煤,每增长2%就意味着能源消耗量增加6000万吨。某些地区的储能设施规模可自由调整,这对打造低碳型综合能源系统大有裨益。
新技术提升能源效率
新技术提升了能源利用率,例如通过调整天然气供暖系统,确保排烟温度不超过30摄氏度,从而将效率从85%提升至108%。在建筑领域,也有不少新技术问世,如浙江工业大学研发的将建筑废弃物和废渣混合制成的水泥,还有河南推广的CO2矿化养护混凝土项目,这些技术的二氧化碳吸收率可达到80%。这些新技术能提高碳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能减少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顶层设计与民众参与
城市低碳能源体系的规划至关重要,需要市场助力,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城市走向低碳之路并非易事,但在理念上应思考如何运用低碳能源实现自我供给。南方条件较好,而北方可能面临挑战,但若按规划行事,比如采用灵碳建筑等策略,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你觉得哪种低碳技术最有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