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币商、OTC商家及U商是否构成非法经营罪的法律分析
trust 2025年2月24日 13:16:32 trustwallet安卓版下载 134
币商行为现状
在当下的金融交易领域,“币商”这一群体较为活跃。他们时常进行虚拟币的买卖,以此来赚取差价,也就是行业内所提及的“搬砖套利挣差价”。“OTC 商家”也十分活跃,同样在从事着买卖虚拟币以获取差价的行为。“U 商”也是一样,频繁地进行虚拟币的买卖,以获取其中的差价。这种在虚拟币交易市场较为普遍的行为,很多人将其当作一种营生的方式。然而,这种行为也引发了办案单位对其合法性的深入探讨。
目前,各地办案单位在办理涉及虚拟币交易的案件时,常常会碰到一个难题。那就是这些币商的行为性质该如何去判定?在交易过程中,有的币商既没有收到赃款,也没有把币卖给境外的换汇机构。然而,对于这种单纯的买卖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这一问题,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
《刑法》条款匹配困境
首先来看《刑法》的第 225 条第一、二款。存在高频进行虚拟币买卖并赚取差价的行为。这种行为显然不属于这两款所规定的情形。这两款主要是针对某些特定的非法经营行为。而币商只是通过买卖虚拟币来获利。这种情况与那两款规定是不一致的。
这表明不能仅依据《刑法》第 225 条的第一、二款,来把币商判定为非法经营罪。而且,这体现出当下的法律条款在对这种新兴的交易行为进行界定之时,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
第四款适用难题
依据《刑法》第 225 条第四款,需将 OTC 商家进行币的买卖模式认定为属于“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然而,此界定并非易事,需要对 OTC 商家买卖币的行为给市场经济秩序带来的影响程度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解读。
基层法院若要将这种行为套用到此款并适用非法经营罪,就需要向上逐级请示至最高人民法院。这一过程展现了法律适用的严谨性,同时也表明当下对于币商行为依据此款来定罪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司法解释的关联
刑法 225 条对非法经营罪有明确解释。除这一规定外,还有其他司法解释。这些司法解释可能会把 OTC 商家进行的买卖虚拟币行为判定为非法经营罪。但将这些司法解释应用到币商行为中时,会遭遇很多难题。
不同的司法解释都有其注重的方面,币商的交易行为较为复杂,要精准地运用这些司法解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将各种因素都加以综合考量,如此才能判断是否能依据这些司法解释来给币商定罪。
虚拟币定性分歧
当下在法律界,关于虚拟货币定性这件事争议很大。一种观点认为,不能将虚拟货币直接认定为外汇。其原因在于,虚拟货币与外汇存在本质区别,虚拟货币缺乏主权国家的信用支撑,并且在性质和功能方面与传统外汇不同。
另一种观点认为虚拟货币能够被视作外汇。其理由是,在《外汇管理条例》里所规定的外汇,一方面涵盖了主权国家的法定货币,另一方面也囊括了非货币形态的支付凭证、证券以及提款权等。然而,这种观点受到了诸多的质疑。
行为认定的边界
一般情况下,无需把单纯虚拟商品的买卖行为提升到“非法买卖外汇”这种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程度。虚拟币有其特定的交易逻辑,很多币商只是通过进行单纯的买卖差价来获取利润。
如果 OTC 商家确切知道商家购买稳定币 USDT 的用途是将其换成外汇,即把稳定币 USDT 当作换汇的桥梁,且涉及的金额达到 500 万,那么就可以判定为非法经营罪。这为认定币商的行为设定了一个相对明确的界限。
从这个角度去看,“币商”构成非法经营罪这件事情是比较复杂的。那你觉得怎样做才能更高效地判定币商行为的合法性?赶紧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并且也不要忘了给这篇文章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