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阻挡的去全球化:经济政治动力减弱致民粹主义崛起
trust 2025年5月4日 14:19:41 trust钱包官网下载 8
疫情之后的时代,全球发展趋势变得越发复杂,扩大产业本地化成了很多国家重要的政治议题,全球化似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变化会对世界各国未来的经济与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产业本地化趋势加剧
自2008年起,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把扩大产业本地化作为重要议题。后疫情时代,这种趋势愈发显著。就算没有极右派和环保激进派施压,各国政府也意识到贸易依赖在某些情况下已无法实行。像疫情期间,供应链受阻,这使各国明白了本地化产业对保障物资供应的重要性。
这种趋势是国家综合考量风险与稳定后做出的抉择,许多国家试着借助政策推动,促使部分制造业回归本国,从而减少对国外供应的依赖,这能够解决一定的就业问题,还能增强本国经济的韧性。
区域主义替代全球主义
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研究员帕拉格·康纳指出,在疫情之前,区域主义便已然开始替代全球主义,疫情之后,这种趋势愈发清晰,国家主义兴起,国际分化加剧,致使一定程度的去全球化难以避免,各个国家开始优先考量区域内的合作,强化区域供应链建设。
一些区域贸易协定签订得越来越频繁,参与国家在区域内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更为紧密的经济联系,不过这也意味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有所放缓,不同区域之间的贸易摩擦可能会增多。
避免去全球化负面影响
“超级全球化”失去了政治方面的支持,也失去了社会层面的支持,这使得对它的维护变得困难,但是,为了预防出现自由落体般的下降情况,避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以及社会伤害,比如,一些国家过度激进地推行去全球化,这有导致产业空心化的可能,还会让失业率上升。
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各国需要在区域合作与全球协调之间寻得平衡,各国要发挥区域经济的优势,各国不能完全脱离全球经济大环境,否则各国会面临发展的瓶颈 。
全球治理框架的必要性
世界要是没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治理框架,那就没办法实现持久复苏,弗朗西斯·福山提出了“整体制度性衰败”,指出了全球治理缺失时世界存在的问题,疫情发生后,全球协调变得越发必要,持续进行国际合作是全球经济“重启”的前提条件。
在公共卫生领域,在环境保护等领域,各国唯有携手合作,才可以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倘若缺乏有效的全球治理,这些领域的问题会越发严重,从而影响全人类的福祉。
中美面临的不同挑战
美国凭借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统治地位,拥有强大的地缘政治实力,能将一些企业和国家排斥在美元体系之外,可是美国面临着国内社会分裂等诸多问题,政治极化影响其决策的效率,也影响其决策的稳定性。
中国在朝着成为超级大国迈进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就包含人口结构存在劣势这一情况。2015年,适龄劳动人口达到了峰值,之后人口迅速老龄化,这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不过,中国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例如鼓励生育,还发展人工智能等产业,通过这些来缓解劳动力短缺的状况。
疫情对不同国家的冲击
对于低收入国家而言,石油在其出口收入里所占比重高达99%,疫情带来冲击,造成了毁灭性后果,石油需求急剧减少,价格出现下跌,这致使这些国家财政收入大幅降低,经济陷入了困境。
在脆弱国家以及失败国家,疫情致使贸易壁垒提高,粮食供应链被中断,粮食短缺情况加剧。尼泊尔、汤加等国家,海外汇款占GDP超过30%,汇款下降给经济带来了深远影响,对社会同样产生了深远影响。部分长期处于冲突中的国家,其冲突规模因疫情而扩大,导致当地局势变得愈发不稳定。
看完这篇文章后,你会思考,在当下的形势下,各个国家应该如何平衡区域合作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关系,进而应对后疫情时代的挑战?